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中國只有一位舞王。
郭富城。
但舞王如何煉成、舞蹈如何與流行音樂相融一體?
在整個華語音樂的范疇內,只有郭富城,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截止目前,都并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完成這項壯舉。
而這是一種經年累月的堅守。
且難度驚天。
郭富城五十八歲了。
但他對舞台的熱愛一如往昔,也仍然銳意求變。
而其樣貌與身材的維系度,令人慨嘆,體能則即便不能與巔峰期相比,卻也仍然是同年齡段不可企及的存在。
舉個簡單的例子,張學友花甲之年仍能劈叉,無疑讓人驚訝,但郭富城玩的,則是高高躍起后的「空中劈叉」,不但難度不可同日而語,也有相當的危險性,同時足證郭富城的專業能力與體能保持。
他在剛剛過去的深圳演唱會現場,問全場爆滿的歌迷,你們是中意我唱歌還是演戲、或者又唱歌又演戲?
結果不管問什麼,都是統一的歡呼。
這當然只是一個互動小環節。
但郭富城既醉心舞台,又決不會放棄影壇追逐的心態,昭然若揭。
換句話說,偌大香港娛樂圈,直至今日,仍然能唱、能跳又能演的藝人,還剩下幾個?
沒幾個了,可能還用不了一只手,就能數完。
郭富城演唱會的體能消耗向來可怕。
最夸張的一次,莫過于1996年的「最激演唱會」。
籌備期是這樣的,跑步練歌,接著舉重,游泳,并悶著氣潛入水中練習舞步,每天晚上8點到凌晨3點,他和舞蹈員們一道通宵排舞。
再看看其作息時間表。
從籌備、會議、彩排到三個半小時的正式表演、開會檢討、松弛肌肉和飲食,他每天得「苦戰」十六個小時,連續十八日。
所以昔年,面對聚集到門外要求加場的大批歌迷,香港「演唱會之父」張耀榮對歌迷解釋:「不能加多了,‘最激演唱會’包括舞蹈員在內所有藝人體力消耗都太大。」
而即便如此,若論香港紅館演唱會場次排名,郭富城仍以156場的數字,排在所有香港歌手的第四名,僅次于譚詠麟、徐小鳳和張學友。
其間付出了多少精力,揮灑過多少血汗,不想而知。
回報當然也很卓著。
郭富城演唱會,成為了香港的一張名片,他的舞台和表現力,也是整個中國,唯一可以拿出去,和歐美歌手對壘的存在,沒有之一。
所以香港有三代歌神,但只有一個舞王。
還有一件事情。
郭富城曾在2005年,以娛樂圈人身份,獲得了「香港舞蹈年獎」。
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摘錄一段評語:「在2004年的演唱會中,郭富城先生以其高超而又振動人心的舞蹈演出,推動舞蹈至潮流文化的前線,也幫助觀眾認識到舞蹈其實是一種豐富而深具意義的表達方式,充滿動力、流暢而技巧精湛,郭富城先生的舞蹈補足和強化了這門藝術,也令它更接近大眾。
」
這就是來自專業層面的認知和肯定。
而在這一年,他的演唱會大碟銷量也突破了百萬張之數。
迄今回溯去看,若從1984年進入舞蹈培訓班開始,這條路,他已經走了四十年。
這期間,經歷了伴舞、電視台龍套、廣告爆紅、初登影壇、轉軌歌壇、歌影雙棲、廣告、慈善、沉淀和爆發、高低起伏等等豐富而難以盡數的歷練。
驀然回首,他卻似乎仍然是當初那個,在排舞室一遍又一遍揮灑汗水的少年。
若沒有真正的熱愛。
哪里能夠支撐下來如此悠長時間的歲月砥礪?
郭富城的演唱會很費錢。
其舞台燈光、制作成本都堪稱世界級。
比如「450度旋轉舞台」,就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而這種舞台的制作和駕馭難度,都不是一般的藝人可以去嘗試的。
就連郭富城自己,也經歷過舞台故障的險情。
對現場的歌迷而言,這種龐大而又精巧的機械視覺,確實足夠震撼,所以昔年的演唱會,一遍一遍吸引無數歌迷和業內歌手、名人前去觀摩、捧場,最夸張的當然是台灣小巨蛋,超過兩百位娛樂圈名人自己買票,其中就包括小天王周杰倫,成名后第一次去看演唱會。
也見過報道,其巡回演唱會,要一遍遍將這個巨型舞台拆解、運輸和組裝,而后是開場前的不斷排演,單是想想,都覺得頭皮發麻。
而一路走來,他從「狂野之夜」、「狂野誘惑」、「純真純美」、「最激」、「呼風喚愛」、「一變傾城」、「百事Live On Stage」、「絕對慈善」、「舞台寶典」、「舞林正傳」、「舞林盛宴」、「舞林密碼」再到「舞林星傳」。
這是一條挑戰、盛放與蛻變之路。
他對舞台的熱愛,真的可以謂之「瘋狂」。
除了郭富城。
沒有一位中國歌手,可以堅持在舞台上跳足四十年。
這句話,等待反駁。
在過去的歲月里,海外媒體許之以亞洲舞王、東方舞台神話的盛名,而很有趣的是,郭富城也創造了不少專屬詞條,比如「郭富城頭」和「舞台王者」。
而舞台這條路,他仍在不懈續行。
此時此境,除了尊重,已經想不出第二個詞。
所以,致敬舞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