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把兒子送進早托班,我就覺得奧斯卡欠他一座獎杯。
每天送他去學校,一到學校門口他就開始各種作妖。
不是像張癩蛤蟆皮一樣沾在我身上不下來,就是撒潑打滾,氣得你滿腦門子冒火星。
我極力壓制住自己脾氣,狠心把他交給老師。
他流著眼淚,伸著小手,委屈巴巴地哭著喊著:「媽媽……媽媽……我要媽媽……」
此時,我的心里還真有點不落忍,心想,我是不是太無情了?
然而,鐵一樣的現實告訴我:我不是無情,而是自作多情。
兒子上了電梯,就停止了哭泣。
從樓下監控里看到,他安靜地被老師牽著手,乖乖地走進教室,脫衣服、洗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溫順得像只小綿羊。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還是我那個調皮搗蛋,無法無天的「紅孩兒」嗎?
更令我驚掉下巴的是:
從不自己吃飯的他,竟然在學校吃得無比歡快;
從來沒自己穿過鞋的他,竟然會穿鞋了;
從來不會安靜玩耍的他,竟然可以在學校的圖書角安靜地看繪本;
……
我抑制不住內心地驚喜,叫來老公圍觀。
老公一盆冷水潑下來:「早跟你說了,只要你不在身邊,他就特別乖。」
瞬間,我一肚子委屈涌上來。
難道是我錯了嗎?
心有不甘的我,在寶媽群里求助。
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
家有「兩面派」的媽媽可真不少。
其中,有一位姐姐的話,讓我心理特別舒坦:
這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有啥可郁悶的?
孩子愛你,才會在你面前肆無忌憚。
孩子各種作妖,還不是想試探試探你愛不愛他。
我仔細琢磨了一下,還真是。
我每次去接兒子放學,兒子都囔囔著要抱抱。
只要抱起他,他就摟著我的脖子,趴在我的肩頭,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
我讓他自己吃飯,他總是故意撒嬌:「我要媽媽喂。」
只要得逞,他就會洋洋得意地一吃一大口。
我要他自己睡覺,他就故意耍賴:「我想跟媽媽一起睡。」
我剛躺到他身邊,他就伸出小手抱著我。
原來,他纏著我,是因為依賴我。
他「折磨」我,是因為想確認我愛他。
教育專家林怡說:「孩子的很多負面行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現的小漩渦,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卻暗流涌動,積蓄的都是成長的力量。」
確實是。
三歲前,孩子對媽媽是百分百的依戀。
但隨著心理和生理的快速發育,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不是一體的。
于是,他們會有點焦慮和無所適從,他們一面需要離開媽媽去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一面又需要媽媽的關注和理解。
兩難之下,他們只好不停地試探。
所以,孩子索愛,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需求。
孩子哭鬧,是為了釋放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小心機」,是為了證明,「就算我再不乖,媽媽也愛我。」
《美國育兒百科》中講到: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會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別急著高興,這是孩子對其他人不信任,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前段時間,我因為工作忙,不得不把兒子送到奶奶家。
我打電話詢問兒子在家的表現,奶奶說,「特別乖,特別聽話。」
我以為兒子會因為不熟悉環境不睡午覺,結果奶奶發來的視訊顯示,兒子自己坐在沙發上睡著了。
我以為兒子會因為沒有肉吃而跟奶奶鬧脾氣不吃飯,結果奶奶說兒子吃了一大碗西紅柿雞蛋面。
奶奶帶他出門溜彎兒,我以為他會吵著鬧著要奶奶抱,結果他全程自己走。
晚上我去接他的時候,打開門看見他就像一個小士兵一樣,謹慎小心地跟在奶奶身后,完全沒了在家里「哪吒鬧海」的氣勢。
看見我的那一刻,他突然眼里有了光,飛快地跑過來,撲進我的懷里,抱著我的脖子,貼著我的臉。
那一刻,我忍不住紅了眼眶。
都說,孩子看見娘,沒事哭一場。
其實,孩子在媽媽面前任性,是因為他知道無論他怎麼不乖,媽媽都愛他。
孩子在媽媽面前哭鬧,是因為他知道媽媽一定會疼惜他。
孩子感受過媽媽的愛與理解,所以在媽媽面前不會隱藏真實的自己,因為他知道不管他做錯什麼,媽媽都會幫助他。
可面對其他人,孩子是謹慎的、是無奈的、是不確定的。
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像媽媽那樣,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心理專家用「依戀」來表示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這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情感聯系。
媽媽就像一個「安全島」,有她在,孩子才會自信地、大膽地去試探周圍陌生的壞境和人。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是「媽媽在就不乖」,那你就偷著樂吧!
因為你在他心中的位置無人能及,你是他最重要,最信任的人。
4-5歲左右的孩子,是情感表達的敏感期。
這一階段,孩子會對家長,尤其是媽媽的態度,突然變得敏感,脆弱,他們在情感上非常依戀媽媽,他們常常因為一件小事就覺得傷心、委屈,而且常常為這些小事而哭泣。
記得寶媽群里,一位媽媽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她正坐在客廳里做報表,4歲的女兒從幼兒園回來后,就一直在她身邊轉來轉去。
一會兒莫名其妙地打她一下,一會兒莫名其妙地親她一下,她不耐煩地對女兒說:「媽媽正在工作,你先去自己玩,好不好?」
結果,女兒嘟著小嘴,開始不停地往她身上貼。
她越是推開女兒,女兒越是使勁貼。
忍無可忍之下,她大聲訓斥女兒:你怎麼這麼煩人?
話剛說完,就看見女兒的眼淚奪眶而出。
爸爸聽見動靜跑過來問女兒,怎麼了?
女兒委屈地對爸爸說:「我想要給媽媽按摩,可媽媽不喜歡我。」
那一刻,她恍然大悟,原來剛才女兒莫名其妙地拍她的背,是在給她按摩。
她心疼地給女兒道歉,可女兒哭得更兇了。
《小王子》里有這樣一句話:
大人怎麼也不能明白我們的意思,而我們也懶得給他們解釋。
而事實上,孩子那些反常的,粘人的表現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不會表達。
他們一面想要告訴媽媽:媽媽,我愛你啊!
一面又渴望得到媽媽積極的回應。
一旦被媽媽誤解或者忽視,他們敏感的內心就會變得脆弱,或哭泣或發脾氣。
孩子每種哭泣行為的背后必定藏著一種沒有滿足的心理要求。
孩子在媽媽面前哭鬧,可能是他們的表達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他們在傾訴:「媽媽,我感覺不到你愛我了。
」菲利普·西德尼爵士說:
我的愛占據了我的心靈,而我也占據了他的心靈。
是啊,媽媽和孩子之間親密無間的互動,是人世間最美的時光。
可惜的是,這種親密,是有保質期的。
過了期的親密,無論如何不舍,也不會再回來了。
與其到那時,感嘆孩子成長得太快,不如讓我們趁這段最美好的時光,對身邊這個「磨娘」的孩子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多一分寵愛……
讓他們在這段敏感的、兩難的、糾結的時期得到愛的滋養,讓他們因為被滿足過,而有更多的底氣去迎接,去展開自己的探險之旅。
所以,當孩子再「作妖」的時候,請一定告訴他:
媽媽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