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媽媽的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2022/12/24

閨蜜來找我聊天,跟我說了一件事。她下班回家,便看見孩子坐在榻榻米上玩積木。孩子看見她回來了,便叫他過去一起玩。不一會功夫,他便和孩子堆起了一座小房子,孩子也非常的高興。

這時候她婆婆從廚房出來問到:「什麼事這麼高興。」孩子高興的指著他們的作品給奶奶看。後來該吃飯的時候,她叫孩子來吃飯,孩子一直不為所動。她過去拉孩子起來吃飯,孩子還是不聽話,不吃飯還是要玩。她生氣的吼道:「你怎麼不聽話,如果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孩子興許被嚇到了,乖乖的去洗了手。

雖說表面上這種方式是可以起到顯著的效果,其實這也是孩子對她的一種妥協,並沒有起到顯著的教育意義。

有很多時候,我們想要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情時,常常會說:「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然後孩子就會立馬乖乖聽話。

但是,當家長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是在試探用情緒控制孩子。

研究調查顯示:

如果家長經常對六歲以前的孩子說「你在這樣,我生氣了」,孩子會慢慢養成消極的負面人格,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如果家長總是想著用情緒控制孩子,這就喪失了教育的意義。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孩子會心生恐懼

看到孩子亂扔東西,弄得地板叮咚響,大人會說「你再亂扔東西,樓下的爺爺會生氣」

。看到孩子跑進草坪,大人會說「你再進去踩草坪,員警叔叔就來抓你了!」當孩子總是聽到別人生氣、別人會對他造成威脅的時候,就會感動恐懼。每當看到周圍的人對自己的表情不對、說話語氣重一些就會聯想到「他生氣了!」

《媽媽是超人》中有一個鏡頭:安迪說大麟子有些數字不會寫,他就幫他寫了,還說大麟子不會算1+1,鄧莎就問大麟子1+1等於幾,大麟子說「不知道!」一會兒安迪過去把大麟子手中的玩具奪下來,說「我來弄!」大麟子接著說「哥哥生氣了」,害怕地跑進了媽媽的懷抱。其實安迪沒有生氣,是大麟子自己想象的生氣。

有個朋友小時候一哭,大人就說「你再哭,醫生就給你打針!」結果他一看到醫生就會哭起來,總是聯想到醫生給他打針時的情景,直到上國中才從陰影中走出來。

2、孩子不當回事

經常說「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樣的話,但是並沒有行動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孩子會把這句話當作是遊戲、是玩笑,完全不當回事。

《孩子:挑戰》中說,孩子會對媽媽的說教產生免疫,成了一個「媽媽的聾子」。這樣的「耳聾現象」,最後會針對所有對他講道理的人。

奶奶把積木搭得很高,橙寶過去一把就推倒了,奶奶就故意板起面孔說「奶奶生氣了!」橙寶感覺到奶奶是在開玩笑,噗嗤一聲笑了,奶奶也忍不住笑起來。

這種情況下,孩子知道奶奶的生氣根本就是一種遊戲,他會破壞得更帶勁。

橙寶有尿意的時候沒有告訴奶奶,結果尿了褲子,奶奶扳起臉說「你再在客廳裡尿,奶奶就生氣了!」孩子只知道尿褲子會惹奶奶生氣,但是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會繼續尿褲子。你生氣是你的事,我尿褲子是我的事。

3、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只是跟孩子說「我生氣了!」不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是錯誤的,孩子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們成人有了多年的生活經驗,知道人家生氣了,說明自己做的不對才會惹人家生氣,但是孩子對正確和錯誤的概念還不十分清晰,不會有這個意識。

小孩子總是不安分,好動,如果讓他安靜地坐在椅子上,他也就能堅持10幾分鐘,然後就會搗亂。有一個孩子坐火車的時候,總是踢前面的椅子,前面的阿姨回頭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我椅子了!」只聽媽媽跟孩子說「別踢了,阿姨生氣了!」

其實這種做法是在告訴孩子:阿姨生氣的時候你就別踢椅子,阿姨不生氣的時候你就可以踢椅子。孩子認識不到他踢椅子的行為是不禮貌的,還會接二連三地踢椅子。孩子的是非觀來源於父母,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正確的指引,孩子自己就會推導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家長總是用情緒操控法,究竟會給孩子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什麼叫做討好型人格呢?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做人做事之前,總習慣性的考慮別人的想法,為此不惜喪失自己的底線和原則的一種性格。

其實,這種人格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很多人都是這種性格。在做事之前,他們習慣於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服務於他人、討好於他人,但卻往往疏忽了自己的內心感受,使自己腹背受敵。

當孩子被父母的負面情緒影響時,他首先思考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讓父母多雲轉晴?怎樣才能讓父母多雲轉晴呢?在他們看來,只有更好的討好父母,按照父母期待的方向發展,父母才能笑顏逐開。

因此在這不斷的迎合之下,孩子慢慢的就會變成討好型人格,長大以後孩,子也會如此不遺餘力的迎合別人的想法,為融入某個圈子而不惜放棄自己所希冀的一切。

孩子會陷入左右為難的矛盾境地。

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孩子長期被父母的情緒操控著時,他一方面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表達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不想讓父母傷心,想要快速的使這一切便好起來。

因此左右為難、左右焦灼就成為了他們的行為日常。這樣的孩子往往活得很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在這個世界更好的學會平衡,於是在這一正一反、無數個交叉路口中,漸漸地迷失了自己。

許多家長之所以喜歡用情緒操控法,就是希望以此可以使孩子聽話起來。

但其實,在孩子不聽話時,您完全不需要這樣做,只需要巧用以下這幾招就可以搞定了!

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1. 指出孩子的錯誤,並加以正確的引導

孩子不聽話或者總是犯錯,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因為身體不適,或者是心理上的不舒服,還有可能是想要引起家長的注意。我們要更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要具體的指出孩子的錯誤,要用平和的心去對待,而不是訓斥,要對事不對人。

例如:孩子喜歡亂扔東西,首先指出錯誤,家長要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文明的,這樣做家裡邊就會變得很亂,而且還會影響街坊鄰居。然後給孩子準備一垃圾桶,並且引導孩子把垃圾丟在垃圾桶裡面,培養孩子的習慣。

2. 採用計時隔離法

孩子在犯錯誤以後,害怕會被責罰,情緒會比較激動,如果溫柔的方法不能控制情緒,那就用「及時隔離法」試試看。

《美國人怎樣處罰孩子》有篇文章,美國人教育孩子有一個特別的做法叫「timeout」,翻譯為「計時隔離」。

雖然看似像我們常說的「關禁閉」,但是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計時隔離法是給孩子一個獨處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不聞不問的關禁閉。

例如:和孩子單獨處在一個房間,然讓孩子坐在床上,給他足夠的時間冷靜下來。

同時視線不要離開孩子,要一直關注他。如果孩子還是比較躁動,就可以抱住孩子,但是不要著急溝通,讓他感受到他是被愛的,給他足夠的安全感。當孩子完全冷靜下來以後,再對孩子的錯誤進行分析和正確指引。

Wendy媽有話說:

作為家長,當孩子不聽話時,您應該怎麼辦?

瞭解孩子的想法,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其實有很多孩子之所以會胡鬧會不聽話,完全是有因由的,他絕對不可能毫無緣故的就哭鬧起來。

家長只有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和孩子溝通,進而瞭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摸清脈搏,進而對症下藥。這樣一來,孩子也能體會到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覺,問題也能夠被輕易的解決掉了。

家長要設身處地的給孩子講道理。這個道理,絕對不是空口說白話,也不是毫無根據的亂扯一套,而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融合自己的故事和別人的故事,一起講給孩子聽的道理。在講的過程中,家長要趣味盎然,要融合自己的想法。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沉浸其中,進而明白些許知識。當然在講的過程中,家長也不要操之過急,不要給孩子太多期望,不要強制孩子,應循序漸進慢慢來,要相信時間是最好的答案。

必要的時候,家長也可以設置相應的獎懲制度。孩子不聽話是一層表像,剝開這層表像,家長就會發現有很多制度並未規范。因此家長應該站在一個更合理、更平衡的角度來制定一條獎懲制度。

當孩子不聽話時他會得到什麼懲罰,當孩子聽話時他會得到什麼鼓勵,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就會明白其中緣由,也會懂得規范自己。到時候,這條制度也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家長眼中的情緒操控法雖然簡單,但並被並不有效。長此以往下去,甚至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嚴重影響,作為家長,只有巧用合理的方法才能行之有效。

從脫星到金馬影后,香港半個娛樂圈圍著轉,舒淇背后大佬有多狂?
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