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是因為生下孩子被稱為父母,而是因為教育孩子才被稱為父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精心照顧,也離不開教育與陪伴
為什麼現在不聽話、叛逆的「熊孩子」越來越多了?
經常就聽到很多家長叫苦,整天圍著家里面的小家伙打轉、伺候他們
可孩子呢,上課睡覺、下課闖禍,甚至干脆懶得學習了
還有家長說,我家那個孩子呀,簡直就是小祖宗,一句話大聲話都不能說,動不動就摔門摔東西,脾氣暴躁起來能把你氣得半夜睡不著
每當家長說起這些愁事、叫苦連連的時候,我一直覺得,孩子的天性就是「熊」、就是「玩」,直到春節走親戚時看到所謂學霸的家后,無形中改變了我的想法
36歲表姐失婚后,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另一半-黃先生
表姐帶著13歲女兒,黃先生帶著兩個兒子(一個8歲、一個15歲)
兩個人在一起后,為了更好地照顧彼此孩子的情緒,他們并沒有完全居住在一起,而是兩邊住所來回切換
一方面可以維持生活的新鮮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兩邊孩子打造個人空間
正是如此,表姐和黃先生也形成了明顯的教育對比
表姐這邊,就是屬于典型的「熊孩子」家庭,書桌永遠是凌亂的,襪子經常是單只的,零食是屬于一大堆一大堆的,每天還有寫不完的作業,可藏在被窩里打游戲倒是精神抖擻…
并且,這些情況還不能說,房間門上總是貼著小紙條:「私人空間,請勿打擾」
這是不是有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了?表姐明明知道孩子在房間干什麼,可隔著門什麼也做不了,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簡直是不能說,動不動就被懟、動不動就被無視…
另一邊的黃先生就恰恰相反了,他的兩個兒子就是典型的「別人家孩子」,尤其是大兒子簡直就是優秀里的楷模,考上了北京某知名附屬中學
春節期間,表姐帶著她女兒去黃先生家過年,而我也有了機會去觀摩傳說中的學霸家
走進黃先生的家,首先看到的是整潔舒適的復式風格,客廳很大,陽台有鋼琴、提琴,還有嵌入式書柜,上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本名著
聽說,黃先生的兩個兒子每天晚上都會在陽台上彈彈琴、看看書
這就是典型的書香世家嘛
晚上吃完飯后,表姐的女兒在一旁玩iPad游戲,黃先生的兩個兒子回到樓上看書,這樣的對比讓我看到了明顯的學霸差距
聽表姐對黃先生感慨說「你永遠體會不到我們這些當學渣家長的焦慮、和無奈」
那天晚上,黃先生傳授很多教育經驗,有句話堪稱教育經典:「想要孩子把某件事當成習慣,那麼家長就要先把這件事當成習慣」
看來,學霸也不是天生的,在優秀這條路上黃先生就因此付出過很多,尤其是孩子7歲前有些事不能松懈
01
自我約束能力
一個不能約束自己行為的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顯得莽撞,讓人覺得特別不省心
就拿表姐來說吧
她女兒7歲之前,因為忙于事業而經常不在家,孩子一直都是由外婆照顧著
老人照顧孩子的傳統標準就是吃飽穿暖,上學不遲到、放學玩到天黑
在這樣無拘無束的成長環境下,孩子自然就形成了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懶散態度
為什麼7歲前是孩子自我約束能力形成的最佳階段?這是因為在似懂非懂的年紀里,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信任飽和度會占據上風
尤其是懂得尊重、考慮孩子情緒的家長,一般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會比較好,這個階段的親子關系也是最具互動、和接納性
換句話來說,7歲前你不管我,7歲后卻整天管這個、管那個,憑什麼?
表姐就是這樣的情況,受到老人教育影響,她一直認為7歲前的孩子太小,等到長大后再慢慢管就不會遲
可是,等到孩子7歲之后有了自己的個人主見,她曾經的自由懶散態度就是一種習慣,想要改變談何容易
你講道理,他們覺得「你太煩」,你講習慣,他們又覺得「你看不慣他」
所以,7歲前就是孩子個人態度形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若能幫孩子養成自我約束能力,那麼7歲以后在教育方面就會省心很多
黃先生就是如此,他在兩個兒子7歲前特別注重閱讀培養,每天晚上都會陪著孩子一起閱讀看書,這個好習慣一直維持至今,而酷愛閱讀的良好習慣也成為了學習上的進步階梯
也就是說,孩子7歲之前講規矩不如親身示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所產生的自覺、主動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約束能力
真正的強者往往是深藏不露,讓人摸不到底、也探不清虛實的能力
讓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親身示范的規則意識下,孩子長大后才能懂得自己去約束個人行為,這也是孩子7歲前聰明父母都會做的事情
02
感恩能力
感恩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凌駕于自我約束行為的一種高級能力
比起自我約束的行為習慣、態度端正 ,感恩能力是屬于一種永不過時的大愛力量
像懂得感恩的孩子,他們身上是具備個人約束能力的,同時還懷著一顆對世界充滿美好的溫暖之心
懂得感恩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健康、溫柔,同時也是積極、樂觀的
春節在黃先生家就深刻地感受到這種氣息,兩個在樓上看書的孩子,聽到樓下收拾碗筷的聲音連忙下樓幫忙
這份積極做家務,還有幫助家人分擔辛苦的感恩之心,是讓人感動、也是暖心的
黃先生是如何把兩個兒子養得如此優秀,感恩背后是天生的嗎?
也不是
表姐女兒和黃先生兩個兒子之間的明顯區別就是在于參與、和不參與
舉個例子,表姐女兒7歲前之前基本上都是跟外婆在一起長大,在外婆的心中連只襪子都舍不得讓孩子洗
漸漸地,在表姐女兒的成長里根本就沒有做家務、甚至幫誰做家務的概念,而這種不勞而獲的安逸生活也從一定程度上覆蓋了感恩意念
而身為通訊安裝師傅的黃先生呢,在他大兒子6歲起,每個周末還會帶著一起去干活工作
用黃先生的話來說:「不會不要緊,只要參與就是進步,總有一天也就慢慢會了」
也可以看得出,能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孩子,從小都具有不錯的獨立氣質,尤其是在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方面會占據一定優勢
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感恩能力也是家長從小幫孩子養成的一種社會生存能力
孩子在家里時,可能覺得「孩子不懂得感恩就不懂得吧,反正以后也不指望他們養老」
可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如何能吃得開?有哪個上司、哪個客戶愿意把機會留給不懂得感恩的人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