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越吼越不聽話?
兒子最近在家上網課,
經常一道數學題琢磨半天都想不出來,孩子爸急了:
「講了這麼多遍還不懂嗎?
「你怎麼這麼笨!」
「你是豬腦子嗎?」
兒子很快不耐煩起來,最后干脆把筆一扔,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你知道,
為什麼孩子越吼越不聽話,越讓他做什麼就越不做?
這可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你,陷入了「白熊效應」。
如果我說,「接下來一分鐘內你想什麼都行,就是不能想一只大白熊」,
你能做到嗎?
是不是發現,越強調不要想大白熊,你腦海中的大白熊就越清晰?
孩子也一樣。
你越是告訴他,不要在床上蹦,他就蹦得越起勁;
越是強調,不要打翻杯子,他就越容易把杯子打翻;
越是說你怎麼這麼笨,他越不會做。
越是阻止,越容易發生,這就是「白熊效應」 。
也是一種心理暗示。
當你在潛意識里不斷重復一件事情,它就會變成現實。
臨床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隱形精神暴力」,
如果你認為孩子不好,貶低他,他也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你一直說他笨,他就真的認為自己:「我不行,我不可以,我做不到」。
心理醫師蘇珊·沃德教授曾經說的:「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哈佛醫學院發現,長期被這樣對待的孩子,他們的海馬體和胼(pian)胝(zhi)體的體積會縮減,
這說明,孩子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都會下降,智商會受到直接影響!
暗示對孩子的影響力,真的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3句「暗示」,幫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那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一看父子倆因為寫作業開始發脾氣干仗了,我趕緊叫停!
各種彩虹屁都用上了。
這也是一個心理學上的萬能公式:
FFC育兒模型。
翻譯成中文就是三步:
事實(Fact)+感覺(Feeling)+比較(Compare)。
1、第一句話,描述事實:
「我知道你也很煩,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媽媽很理解你。」
——這是在跟孩子共情。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右腦管情緒,左腦管邏輯思考。
孩子14歲之前,
「前額皮質」的發育尚未成熟,
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右腦一旦占上風,
就會變得敏感、脆弱、自控力差,
凡事都愛和大人「對著干」。
這個時候,就像精神分析里說的,
父母要像一面鏡子一樣,去映射孩子的喜怒哀樂,
幫他言語化,
這會讓他慢慢平靜下來,
會讓他感受到被理解和被關心。
2、第二句話,闡述感覺:
「媽媽很欣慰,你現在正確率比之前高太多了。」
——這是在幫孩子轉念。
孩子本來就被題目難住了,
不會做,心理壓力很大。
這個時候又被家長說:「笨死了」,
會進一步挫傷他的自信心,
開始懷疑自己,
覺得自己不是讀書這塊料。
所以我們要幫孩子把「負面情緒」轉變成「正面情緒」,
讓孩子明白,原來:
只要好好努力,下一次會比這一次更好,
我能行,我可以!
當他有這種心態轉變的時候,
學習就會完全轉變狀態。
3、第三句話,進行比較:
「你看看你那道題不用爸媽教都做對了,這道也可以。」
「咱們再試試。」
——這是在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有科學研究發現,
情緒降溫的時間其實是15s,
在孩子情緒平穩下來后,
左腦的邏輯開始慢慢回來了。
這時,我們就可以不斷地強化孩子的正向觀念,
然后,鼓勵他繼續嘗試。
你猜怎麼著!
孩子還真吃這套,把筆又拿起來重新算了:「媽媽,你再給我講一遍吧。」
而且最近作業本上出現類似的問題,他都沒有再犯錯。
同一個孩子,為什麼僅僅因為大人對待的方式不同,他的表現竟然出現天壤之別?
心理學上曾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權威性謊言」。
羅森塔爾教授去了一所普通中學,
隨機劃了18個名字,
對老師說:「他們智商很高,很聰明。」
沒想到,8個月后,奇跡出現了!
那18個被選中的學生,
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這,就是暗示的力量!
FFC模型也可以解決很多讓你頭疼的育兒問題:
比如,孩子不愛干家務,那就觀察孩子在這方面的優點,哪怕他只是洗了一個碗,你也要抓住機會夸。
第一步,描述事實:「媽媽都沒提醒,你就把碗洗了。」
第二步,闡述感覺:「洗得很干凈,媽媽太開心了。」
第三步,進行比較:「你看你碗刷得多好呀,比媽媽刷得都干凈。
哪怕只是一道題,一首曲子,或者孩子某一刻努力的態度,你都可以用贊揚的方式,激勵他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過:
「大腦是可以被語言改變的。它會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神經的分配。」
聰明的家長,應該把愛和期待傳遞給孩子,
而不是否定和打壓。
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到更好。
父母如何正確應用「暗示」養育孩子
孩子的未來是好是壞,就藏在父母的嘴里。
那我們如何正確用「暗示」來解決育兒難題呢?
✔生活上,把「不要」去掉。
直接告訴他,你希望他怎麼做。
把「不要吵」,改成「噓,小點聲」;
把「不要頂嘴」,改成「先聽我說完」;
把「不要哭了」,改成「媽媽抱抱,告訴媽媽為什麼難過?」;
把「不要亂扔玩具!」,改成「你是不是不喜歡它們了?為什麼不喜歡了呢?」;
把「不要打人」,改成「你可以生氣、發脾氣,這都沒關系,但是打人是不對的。」
你會發現,只要把「不要」去掉,孩子會越來越聽話。
✔學習上,訓練孩子自己「上癮式學習」 。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學習呢?
那你就一定要了解「峰終定律」。
這是說,
人對一段體驗的感受,是由高峰和結尾決定的,
如果高峰和結尾是愉快的,那麼整段體驗就會很快樂。
很多孩子學習的高峰是這樣的:
「啊,這道數學題,太難了!」
「啊,這篇作文不會寫!」
全是負面情緒。
學習結尾是這樣的:
「太煩了,不想學了」
「我要去玩手機」!
也是負面的。
這就直接決定了,孩子覺得學習是痛苦的,誰沒事兒喜歡給自己找罪受啊?
那為什麼很多孩子打游戲上癮呢?
就是因為高峰和結尾都超級爽,
甚至每一分鐘都會有正面反饋。
說到這,估計你已經想到了:
如果學習的高峰和結尾是正面的,那孩子就可以真的愛上學習。
沒錯!
我們可以主動幫孩子去創造正面的高峰和結尾。
先說高峰。
孩子之所以不想學,就是因為學習目標太大了、太難啃了。
就像暑假作業,一做就是一本書,擱誰誰都不想做呀,太多了。
我們可以幫孩子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形成一個個具體的、可以完成的小任務。
比如:一天做5頁。
這樣,學習就會變得相對簡單,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完成時,大腦就會感到快樂,自然形成正面的高峰體驗。
再來看結尾。
有的孩子作業都做得很好,提前完成了,家長卻說:「還有一本練習冊,來,咱們趁勝追擊。」
這就把孩子本來已經積累的那些正面體驗慢慢消磨掉了。
所以,不要趁勝追擊,而是吊一點點胃口。
當孩子激動地跟你說:「我都做完了!」,
你就可以說:「好棒啊,咱們休息休息,你想去公園玩嗎,我可以陪你。」
孩子反而會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我們不斷給孩子正向反饋,也是在激發他的內驅力和自信心,
他才會更有動力:「我能行,我可以!」
這,其實就是暗示的力量!
下面這些很好用的黃金句式一定要多跟孩子說:
「寶貝,你說了算」
「寶貝,你能幫幫我嗎?」
「哇,你做得比我還好。」
「寶貝,我相信你。」
……
父母給到的暗示是積極的,
孩子就會相信,
并且努力成為那個美好的樣子,
能面向世界、滿身活力、熱情微笑,
也能擁抱自己、從容灑脫、不卑不亢!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父母的話,是孩子一生的風水。
壞的暗示,讓孩子一生藏在童年的陰影里;
好的暗示,給孩子一生前進的勇氣和底氣。
父母的語氣有多好,孩子的運氣就有多好,
永遠不要小看「暗示」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