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島國論壇成員國為:澳大利亞、庫克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基里巴斯、瑙魯、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紐埃、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馬紹爾群島共和國、薩摩亞、所羅門群島、湯加、圖瓦盧和瓦努阿圖。
此前,美國和平研究所的報告警告,只要《自由聯系條約》中的一個國家轉向中國尋求資金,被中國納入其勢力范圍,「就可危及美國在重要戰略地理指揮區的軍力,并為重塑區域架構打開大門,影響可能波及太平洋區以外」。
太平洋島國位處南太平洋,不僅處于美洲和澳洲之間的海洋交通要道上,還有能源和漁業等豐富資源,因而成為各國爭奪戰略地位和資源的熱門地。
太平洋島國論壇有18個成員國,大多是分布于在廣大海域的小國。在二戰后,南太平洋被視為外交相對不活絡的地方,但如今成為大國競爭商業、政治和軍事影響力的重要區域。
「也就是說,這里是21世紀世界兩大超級強國相互碰撞的最敏感地區,這也是當前局勢非常危險的原因所在。」
在經濟方面,拜登表示,白宮正在與國會合作,為太平洋島國的基礎設施計劃撥款400億美元。
拜登也承諾在安全問題上提供協助。他說,為確保印太安全開放,美國今年將派海巡艦艇為太平洋島國提供訓練,同時計劃與「四方安全對話」伙伴共同投資1100萬美元,把尖端海域感知技術引進至區域。
德國之聲9月5日報道,南太島國所處的位置是海上貿易必經之路,也是戰爭爆發時重要的后勤給養線。它們構成「第二島鏈」,對美國而言,也是夏威夷和關島的前哨。「第一島鏈」沿日本列島南部、台灣一直延伸到菲律賓等,第二島鏈則更靠南,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亞附近。
報道引述曼谷艾伯特基金會亞洲辦公室主任薩克斯說,在北京看來,一旦爆發沖突,美國可以在24小時內全面封鎖中國的后勤給養線和海上貿易通道,因此中國力推一帶一路倡議及南中國海軍事化,目的是突破美國可能采取的封鎖政策。而在美國看來,太平洋地區不僅是地緣政治棋盤上一條簡單的界限,而是美國本土防御線的最前沿。
隨著美中地緣政治競爭加劇,兩強競逐太平洋影響力的態勢肯定升高。中國認定,美國欲與盟友聯手謀求對太平洋地區施加更深的軍事介入,美國和其盟友則關注,中國借一帶一路倡議為關鍵戰略地點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以便日后實現軍事準入。面對兩強外交攻勢,位處地緣政治競爭中心的南太島國力求爭取利益最大化,但不要被迫「選邊站」,更不希望地緣政治爭端導致地區軍事化升級,重演二戰歷史。
另據中國外交部2022年發布的「中國—太平洋島國合作事實清單」,雙方建立了經貿聯委會、農業部長會議、漁業合作發展論壇等雙多邊對話機制,太平洋島國的防務和軍隊高層還曾多次訪華。
所羅門群島去年與北京簽署一份未公開的安全協議,令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大感不安,擔心中國可能在太平洋島國地區設軍事基地,擴張其軍事政治影響力。
其中有四個國家,馬紹爾群島、瑙魯、帕勞、吐瓦魯是台灣的邦交。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原本與台灣建交,2019年轉向中國。所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沒有出席本次峰會,突顯美中在該地區爭奪影響力的日趨激烈。
瓦努阿圖上任不久的總理基爾曼則因為要參加前總理的不信任投票也缺席這次峰會。瓦努阿圖在上個月也與中國簽署警務合作協議,并將中國視為其最大的外部債權人。
今年2月和5月,美方先后在所羅門群島和湯加開設使館;今年5月拜登原訂訪問巴布亞新幾內亞,但因國內債務上限危機未解而取消訪問,改由國務卿布林肯出訪,并與巴新簽署防務合作等協議。
今年5月,美國與帕勞、密克羅尼西亞續簽合約,但仍待國會批準,馬紹爾群島則尚未續約。馬紹爾群島希望獲得更多資金,以處理美國在上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大規模核試驗所遺留的問題。
美國國會的預算爭斗也可能危及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對抗中國的策略。美國去年表示,將投資超過8.1億美元用于援助太平洋島國的擴大計劃,但路透社引述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太平洋島嶼項目主任基恩說,雖然美國在太平洋島國地區開設了新的大使館和美國國際開發署辦事處,但國會尚未批準這些資金。
「就像我們在二戰期間的先輩一樣,在未來的歲月里,世界的許多歷史將在太平洋兩岸間書寫。和他們一樣,我們有責任為下一代共同書寫這段歷史。」
拜登繼去年9月在白宮召開首場太平洋島國論壇峰會后,短短一年內第二次召開類似論壇,被視為欲拉攏南太島國,以抗衡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日益擴大的影響力。
美國曾在這個地區占據主導地位,但近幾十年來卻忽視這個區域,在意識到中國通過投資、商業等手段在太平洋島國插旗后,才被迫「回防」南太。
美國長期與帕勞、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簽有《自由聯系條約》。根據條約,三國成為美國的「自由聯系邦」,不保有自己的軍隊,由美負責保護其國家安全。美國可在「自由聯系邦」建立和使用軍事設施,同時有權拒絕第三國對該邦的軍事進入或戰略使用。
中國《環球時報》報道批評美國在南太試圖拉小圈子、造假想,并稱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中國本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態度,與太平洋島國加強以「共謀發展」為主題的交往與合作,已成南南合作、互利共贏的典范。
美國自去年以來就在南太平洋地區積極發動外交魅力攻勢,包括去年6月聯合英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建立與太平洋島國的「藍太平洋伙伴」框架;去年8月副國務卿舍曼訪問薩摩亞、湯加、所羅門群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去年9月底在華盛頓召開美國與太平洋島國首次峰會,美方在會議期間出台一份16頁的「太平洋伙伴關系戰略」,把太平洋島國納為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
美國《華爾街日報》25日分析稱,美國過去一年在南太地區取得的外交成果喜憂參半。美國在基里巴斯開設大使館的嘗試進展甚微,該國政府至今仍拒絕批準。此外,美國與馬紹爾群島之間的《自由聯系條約》將于9月30日到期,兩國仍在就續期談判。
美國總統拜登星期一(25日)在白宮接見太平洋島國領導人時,以上述談話結束演講,他同時提到美國在二戰期間在太平洋與日本作戰。
《紐約時報》和法國國際廣播電台都將之解讀為,拜登以不點名中國的情況下,暗示另一種戰斗正在進行中。
報道列舉中國的外交建樹,包括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向這些島國實施近500個項目,幫助建設了道路、橋梁、碼頭等重要基礎設施,為它們培養各類人才約一萬人次。報道說,中國已向八個建交島國派出醫療隊,惠及數十萬島國民眾。1992年至2021年,中國同建交島國貿易額年均增長13%,擴大了30多倍。
為拉攏太平洋島國,拜登在太平洋島國論壇峰會上,宣布一系列強化伙伴關系的舉措。其中包括,承認庫克群島和紐埃為主權獨立國家,與它們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從今年開始把到美國進行學術交流的太平洋島國學生人數增加一倍;與藍色太平洋伙伴一道,增加氣候援助,包括2000多萬美元的新投資,為應對氣候和自然災害做準備。
盡管如此,去年6月在斐濟首都蘇瓦舉行的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上,中方事前擬定的聯合聲明并未獲通過。據報是因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總統帕努埃洛給南太一眾鄰邦首腦發函,呼吁拒絕中方的草案。努埃洛指擬議的協議旨在「確保中國對其政府的影響」和對關鍵部門的「經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