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郁:畢業紀念冊
2023/09/27

慶幸的是,我們這一班也拜科技所賜,數年前好不容易將大部分的同學加入手機的聊天群組,經常傳送生日祝福,兌現了當年寫在各自的紀念冊里的 forget me not(勿忘我)。

記得班上共30多位同學,我的紀念冊少說有九成的同窗留下筆跡,填得滿滿,頁頁精彩。當中包括幾位老師的祝語,有兩位華文老師的字跡最工整漂亮,其實要老師們在那麼多莘莘學子的冊子反復寫下感言可不簡單。

學生說他和班上的同學都不明白文中內容,因此根本無法回答相關問題。聽他這麼一說,我大概知道問題的根源。「你知道畢業紀念冊是什麼嗎?」我問。學生一臉茫然搖搖頭。

當時的祝福詞語都充滿押韻也挺無厘頭,如「Drink hot coffee, drink hot tea, burn your lips and remember me!」、「頭可破,血可流,學業不可不追求」。現在讀起來,好笑以外卻覺得很正面,不就是要記住對方,并激勵大家向上學習。

畢業紀念冊最難能可貴的應該是同學們都在最單純的歲月留下了最真摯的筆跡,這些字體依然清晰,猶如同學們之間的友誼,從未褪色。

《歡樂伙伴》的活動本有項閱讀理解作業,如此寫道:離畢業典禮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許多漂亮的畢業紀念冊在同學之間傳來傳去。小安一邊把紀念冊遞給小和,一邊說:「明天記得交,寫兩頁,加照片。」

于是我向學生解釋在手機還未普及的年代,小六生在畢業前都會互相交換紀念冊,為彼此寫下祝福和聯系資料。學生聽得似懂非懂,對這樣的冊子還是難以想象。

我補充說,就像現在手機有聊天群組,把大家聯系在一起,他才較有概念欣然接受這樣的解說。

翻閱紀念冊的當兒有種翻閱文史讀物的感覺,尤其是同學們寫下的住家地址和居家電話號碼,郵區是四個數字,電話號碼為七個數字。那時我們多數住在女皇鎮的美玲街、史德林路、女皇道,也有同學住惹蘭紅山;部份地址如今已不復存在。

很可惜,現在的文具店已找不到畢業紀念冊,也就意味少了手寫的溫度,少了一種畢業在即的儀式感。手機的聊天群組當然有其好處,能讓同學們無時無刻保持聯系,并發送圖片又確保不會失聯。

我的補習小六生最近為了一項課業而懊惱。

不禁想起當年就讀美景小學時的畢業紀念冊,那是近40年前的往事,總是和斷舍離背道而馳的我仍保留著呢。為了這篇專欄,我翻箱倒柜把紀念冊挖出來;握在手中的那一刻,宛似「出土文物」,塵封已久的回憶被掀起,許多人與事浮現腦海。

從脫星到金馬影后,香港半個娛樂圈圍著轉,舒淇背后大佬有多狂?
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