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真的太難了!總擔心對孩子愛的程度的把握不好,前進一步會增加孩子的壓力,讓孩子感覺自己太苛刻,而后退一步,就會變成溺愛孩子。
但是,各位朋友,當我們清醒的時候,請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最終的希望是,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 因此,在很多事情上,要學會放下自己所謂的「愛」,學會有所取舍。
下面3件事情,父母千萬別對孩子做了。很多過來的父母對此深有體會,很后悔,孩子被自己養成了窩囊廢,可是后悔藥又不存在。
1、不要代替孩子回答問題。
前幾天小編在超市交錢的時候,后面有人輕輕拍了我一下,回頭一看,是很久沒見的同事小高,領著四歲的孩子。
我樂呵呵的看著孩子: 寶寶都這麼大了啊,叫什麼名字?
小高熱情至極: 我閨女叫樂樂,天天樂呵呵的!
我摸著孩子的后背,低頭問: 寶寶上幼兒園了嗎?
小高又趕緊替孩子接過話: 上中班了,過幾個月就升入大班!
因為第一次看到小高的孩子,我就隨手拿起收銀臺旁邊的幾盒小糖果,跟孩子說: 阿姨把這個買給你吧!
小高一把搶過我手里的東西: 浪費什麼呀,你可真客氣,咱們又不是外人!
小高跟之前一樣,說話風風火火,可惜, 她沒有想到,自己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說話的問題。
我相信,在生活中,小高是個「好」媽媽,快言快語,能代替孩子回答所有的問題,能幫助孩子解決所有的難題,甚至能幫助孩子交朋友, 但是這樣當媽媽,對孩子真的好嗎?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老師就曾經說過一句經典名言:「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們自己想」。
這兩句話,看似建議父母不要越俎代庖,如果從更深層次洞察,你會發現,它說的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孩子能自己說話的時候,你幫孩子回答問題;
在孩子能自己穿衣服的時候,你幫助孩子穿衣服;
在孩子能自己吃飯的時候,你卻執意喂孩子飯;
這樣繼續下去,你是否想過, 你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少獲得多少培養獨立性和自信的機會啊?
有的家長會說, 我孩子小,或者孩子反應不夠敏捷,面對別人的提問,吭哧癟肚也說不出來,難道要一直尬聊下去?
小編給出的建議是: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思維去回答問題。
鼓勵孩子開口,哪怕孩子回答得不正確或者不得體,也萬萬別批評孩子。
事后,要告訴孩子怎麼回答才是正確的。
小編相信,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鍛煉個兩三次,幾本沒有娃回答不上來的問題。
2、不要試圖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
著名演員佟大為,有幸福的家庭,可愛的孩子。他就明確提出: 在該立規矩的年齡,千萬不能跟孩子做朋友。
在一次節目中,作為導師的佟大為,批評了沒有上課又沒有請假的學生。
可是有人提出:佟大為擺架子,沒有把學生當朋友,佟大為立刻反駁: 我們首先是師生關系,然后才是朋友關系!
這個觀點,放在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中也同樣適用!
在某些育兒理論中,提倡人人平等,父母只有做孩子最好的朋友,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也一度成為很多父母追求的一種理想的親子關系, 因為最好的朋友之間是平等的,是可以相互傾訴任何事情的,是可以互相責備的,是可以大膽犯錯的。
看似美好,現實卻很「打臉」。
但是,當你一旦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后,你會發現,你已經不再是孩子眼中的「父母」了。
有個朋友,為了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是在極力討好孩子,直到一件事情發生后,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有一次孩子從家里拿了100元錢,他發現后就去問孩子: 怎麼拿錢也不跟家里說一聲?
沒想到,孩子一下子大發雷霆: 你就這麼不信任我嗎?我拿家里100元錢還用說嗎?如果你真這麼在乎錢,我以后會還給你的!
聽到孩子這麼說,朋友一下子傻了: 孩子根本沒有把自己當成長輩,而僅僅是一位非常平等的「朋友」!甚至是一位可有可無的朋友!
英國暢銷書作家理查德·泰普勒在《極簡父母法則》中也明確提出:「別做孩子的好朋友」。 理由是:孩子已經有很多好朋友了,他們缺的不是朋友,而是父母。
如果父母一直把自己定位為孩子的朋友,時間久了就會 忘了自己「父母」的身份,忘記教育孩子擔當和責任,忘了如何好好去保護孩子和教育孩子。
在朋友和長輩之間,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呢?
小編給自己的定位是:能和孩子一起玩的媽媽。這樣我既能跟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系,能一起分享心理的秘密和愛好興趣,也能在孩子犯錯,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他們指明方向。
讓孩子知道,父母就是父母,是長輩,需要被尊重!
3、不要數孩子的零花錢
被譽為最富遠見的國際投資家羅杰斯說 :每個孩子生活當中都會有一段時間,開始擁有自己的零花錢,但很可惜,很多父母都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沒錯,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會試圖想要知道孩子到底有多少零花錢,他們花了多少錢。
為了知道答案,你是不是也曾檢查孩子的書包或口袋?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麼做可能破壞了孩子對你的信任和尊重!當他們看到自己最信任的爸爸媽媽,偷偷數自己的零花錢,質問自己「錢是怎麼花掉」的時候,心里會怎麼想呢?
看過一個視訊,女孩的爸爸擔心孩子亂花錢,每天要女兒把零花錢拿出來數一數,剛開始孩子以為爸爸開玩笑,還興高采烈跟爸爸一起數。
后來每當爸爸發現零花錢少了的時候,都會質問孩子:錢是怎麼花的?
慢慢地,女孩臉上的笑容沒有了,跟爸爸之前也起了隔閡,她認為,爸爸不相信自己,所以才會每天數自己的錢。后來,孩子不再跟爸爸無話不談,再后來,孩子把零花錢都換給了爸爸!
可是做為父母的我們,心里也很委屈啊:我們僅僅是擔心孩子亂花錢而已,這又有什麼不對嗎?
家長如何不數孩子零花錢,又能讓他們聰明地使用零花錢呢?
《有限管教》一書中,提到了日本精英父母廣泛認同的育兒法,小編分享一下,希望能給讀者粉絲一個啟發。
書中提到: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零花錢越多越好,但是現實中,孩子得到的零花錢總是很少,但是他們卻又很滿意,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父母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會提前問好孩子對于零花錢有什麼需求,需要多少,在一翻討價還價后,共同決定出金額。
當父母把這些零花錢給孩子后,就不再過問細節了。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很多孩子有了更好的決策力,也懂得了節省。
因為他們零花錢的數量是固定的,想買什麼,孩子要自己做出取舍,如果零花錢用錯了地方,孩子還會自責和自省,保證下次不犯類似的錯誤。
有的孩子甚至為了節約零花錢,還會想出一些妙招,鍛煉了自己的決策力和想象力!
如果上面這三件事,父母經常為孩子做:幫助孩子回答問題,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在孩子面前數零花錢,久而久之,孩子會失去自信心,沒有判斷的決策力,很有可能成為「窩囊廢」。
家長愛孩子,心里要有一把尺,有些事,真的別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