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哈佛大學對456位波士頓少年進行的長達20年的追蹤調查發現:
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調查數據顯示,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跟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
成年后的就業率是15:1,犯罪率卻是1:10,
并且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后家庭更加和睦,
抑郁等嚴重心理疾病的發病率也很低。
中國教育研究院也曾對全國2萬小學生家庭進行過相關調查,
數據顯示:
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高了27倍。
因此研究者們建議,
應該盡早讓孩子接觸家里的「雜活兒」,而且越早越好。
勞動不僅僅意味著實際能力和技巧,
而且意味著智力的發展、思維和語言的修養。
紀錄片《日本學校的午餐》中,
日本對孩子們在動手做事方面的教育讓人贊嘆。
在午餐前,孩子們會自覺地按照分工領取和分配食物,
他們會自己準備好餐具、鋪開桌布,洗干凈手準備吃飯。
飯后,他們會自己整理餐桌、清理殘余垃圾、將餐盤送回廚房、清掃地面、刷牙漱口。
別看孩子們小小年紀,但做起事來井井有條,
并且會發自內心地感恩廚師們給自己烹飪食物。
誠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
要讓孩子知道,面包來之不易。
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
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雖然每個孩子都是家長手心里的寶,但做父母的千萬別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哦。家長適當放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需要承擔家庭責任。家長也要對孩子做家務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鼓勵和獎賞,孩子會成長得更快、更好、更有競爭力。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