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爬夠才走」與「不爬就走」的孩子,以后有3個差距,很明顯!
2023/06/23

前幾天去同事家做客,他家9個月大的寶寶正在爬行墊上爬得盡興,肉嘟嘟的身子一扭一扭,可愛極了。

然而,孩子奶奶看到這一幕后,三步并做兩步,趕緊把娃抱起來放在了沙發上。

「媽,你讓他在墊子上爬一會兒唄!孩子多爬爬對發育有好處。」

「爬什麼爬,多臟呀!我乖孫子到時候直接走,比爬來爬去強多了!」

顯然,婆婆根本聽不進去同事的意見,覺得孩子「不爬就走」是好事。

但實際上呢?

「三翻六坐九爬周走」,每個孩子生長發育都遵循固有的自然規律。

孩子爬得少、不爬就走,似乎看上去不是什麼問題,甚至有人覺得這是孩子聰明過人的表現。

可是,「不爬就走」的孩子,在發育上可能存在不足。

很多成年后出現的身體問題,向前追溯,都能在嬰兒爬行時期找到答案。

孩子「不爬就走」,多數是人為干預

與同事婆婆的觀念類似,在很多老一輩人看來,孩子爬與不爬根本沒什麼大不了,「不爬就走」反而是聰明的象征。

但事實上,孩子「不爬就走」

,大多都是人為干預寶寶大運動發展的結果。

BBC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中,介紹了一名自由成長的嬰兒,大運動能力究竟是如何發展的。

其中翻身、坐立與爬行動作,并不會完全遵循「三翻六坐九爬」的規律。

而是寶寶在學會翻身后,會逐漸探索爬行的各種姿勢,最后在爬行過程中,學會獨立地坐起來。

坐和爬,這兩個動作幾乎是同時發生的。

那如果寶寶沒有通過「爬」來學會「坐」,而是靠大人「拔苗助長」,經常刻意地保持坐姿,會怎樣呢?

寶寶的背部和臀部的肌肉就會得到更多鍛煉,變得富有力量,扶著茶幾或者電視柜之類的物品直接站起來。

緊接著,通過不斷地練習后,寶寶就會直接跳過爬的階段,逐漸過渡到慢步走,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不爬就走」。

「不爬就走」違背發育規律

爬行動作看似簡單,沒什麼難度,但其實是嬰兒大動作發展的重要一環,對寶寶的身體、認知能力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1.身體協調能力

我們的耳蝸內有一個器官,叫前庭,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人體的平衡能力、幫人判斷距離和方向。

大量的爬行訓練,可以鍛煉寶寶的前庭系統,促進其身體協調能力發展,「爬夠才走」的孩子平衡能力會更好。

比如兩名同齡的孩子同時在平衡木上行走,「爬夠才走」的孩子很容易就能從頭走到尾,而「不爬就走」的孩子很可能需要經過三番五次的練習才可以。

2.認知能力

寶寶在爬行過程中,不僅身體會得到鍛煉,通過不斷探索周圍的事物,還能夠加強自我意識,實現認知能力發展。

從發展心理學來說,自我位移的實現,對嬰兒的認知和心理社會方面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而如果孩子「不爬就走」,從扶站到走路這段時間內,幾乎都無法實現獨立的位移,難以在移動中感覺空間和時間,不利于其認知能力發展。

3.個人體態

爬行時,寶寶的手臂、膝蓋、腿、腹部、腳丫等部位都需要利用起來,不僅能夠鍛煉背部肌肉,而且還能讓脊椎與盆骨更加靈活。

孩子在長大后,有時會出現一些個人體態上的問題,比如含胸駝背、頸椎病等等,都是因為孩子背部肌肉太弱,脊椎和盆骨不夠靈活導致的。

孩子多爬行,就能很好地避免類似問題發生,使孩子長大后有一個更好的體態。

怎樣幫寶寶練習爬行?

1.提供適宜爬行的環境

寶寶練習爬行,對其自身而言,初衷并非「鍛煉身體」,而是通過爬行動作得到快樂,實現對周圍環境的探索。

因此,我們要幫娃練習爬行,一定要提供一個適宜爬行的環境。

但除了要確保環境足夠安全之外,我們同時也要注意,切忌環境過于單一。

否則寶寶爬來爬去感覺沒什麼樂趣,也不利于其爬行能力發展。

2.提高寶寶對爬行的興趣

在寶寶爬行過程中,我們可以進行適當的「引誘」。

比如把寶寶感興趣的玩具放到正前方,家長陪著寶寶一起爬行,做一些搞怪的動作等等,都能提高寶寶對爬行的興趣,愛上這種特殊的移動方式。

3.幫娃矯正姿勢

寶寶剛開始學習爬行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比較怪異的姿勢。

比如膝蓋用不上力氣、只用肚子向前挺,努力抬頭、卻無法移動等等。

這就需要我們及時進行糾正,給娃示范正確的姿勢,逐步幫寶寶掌握爬行的能力。

結語:

寶寶長大需要時間,也需要過程。

爬行動作看似簡單,但卻是寶寶生長發育的必經階段,有很高的重要性,關于寶寶成長的事,每一件都急不得。

從脫星到金馬影后,香港半個娛樂圈圍著轉,舒淇背后大佬有多狂?
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