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今天一早,有一個同事接到老家媽媽的電話,問她中秋節什麼時候回家
另一個同事小李看到這個畫面后,自言自語地說了句:
「為什麼你們的爸媽都知道打電話問過節什麼時候能回家,而我的父母卻從來都不會問一句,他們一定很討厭我吧」
我聽后覺得特別驚訝,想不到同事的內心有著如此消極的一面
特別是看到她情緒突然低落的雙手抱頭,甚至還捶打腦袋的一幕,讓我直接窺探到消極內心的一些隱秘角落
即:原生家庭的傷害
在單位和同事們共事那麼多年,小李是標準的原生家庭
聽說父母的關系和諧,童年的成長環境也比較穩定,只要是小李不愿意的事情,那她的父母就從來不會逼迫
從小接受的素質教育也似乎告訴大家:小李是幸福的
可如果單拎出來了解,你會發現標準的原生家庭也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正如小李的童年,後來才知道,她的消極和極端就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也正是因為父母的放養心理,讓小李覺得自己不夠被關注,在內心創傷下才會變得越來越極端自卑
通過這件事情我也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止是看得見的傷害,有些傷害沒有外在創傷,卻在日漸一日地腐蝕孩子的精神力量
01
在親密人際關系中
會不好意思拒絕他人的請求
《可愛的詛咒》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種「可愛」的人
他們在人際關系中從來不拒絕,對待別人也是盡所能地投入全部精力
如果拒絕別人的請求,在心理層面就會覺得自己有愧他人
而這類人呢,即便是自己受著委屈也會成全別人,仿佛是受到了一種詛咒一樣
委屈自己而成全別人,這就是傳說中的圣母人格,也是屬于一種游走在被動的心理態度上
那圣母型人格是怎麼回事呢?肯定不是天生的
具有圣母性格的人,一般來說都是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與信任
我有一位朋友,從小到大從來沒被她的父母認可過
在長期缺愛和自身不足的情況下,她為了讓父母夸一夸自己,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只要是父母說的話那就是圣旨,父母讓做的事情也絕對不會含糊
如果父母有任何要求也不會拒絕,總覺得一旦拒絕了,就會成為父母最討厭的那個人
長久以此,朋友就成為了那個不會拒絕別人的人,特別是親密的人際關系中,拒絕他人仿佛就是一種罪過、也會成為被厭倦的對象
所以,圣母心是一種特別危險的人格跡象,也是過去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特質
記得著名心理治療師雅基·馬森在一次演講中還曾說過:
「擁有圣母性格的人,他們會把自己的價值感看得特別低,自我信念的來源也從來不是自身的努力,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眼中」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價值感最大的力量就是自信
不想孩子以后成為圣母型人格,那在孩子的成長中就要足夠重視他們的自信培養,不要對孩子包辦、更不要讓孩子生活在不被愛的支離破碎環境下
02
覺得人生沒有意思
一遇到挫折困難就會很悲觀
生活中,有很多人可能存在這種感受:
「一旦生活、和做事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內心就開始退縮,甚至還直接出現拒絕前行的逃避思想」
遇到困難就退縮的畏難心理,是屬于遇難則懼的正常心理
可如果一個人除了畏難心理還存在比較悲觀的想法,那這個人的童年一定承受著一段不想提及的心理傷疤
一個叫麗麗的朋友,她就是那種覺得人生沒意思,一遇到困難就會退縮、還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悲觀人格
前段時間,剛好遇上公司組織團建活動
剛開始,因為家里小孩需要人照顧,麗麗便拒絕了
但團建前一天,家里的小孩被爺爺奶奶接去了,如此一來也就有了空閑時間
于是,麗麗在團建活動的一清早就找到領導,希望在活動名額上再加上她
當時,領導很詫異地說:「你以為公司是你家開的呀,想參加活動就參加,不想參加就不參加」
一番話讓麗麗當下就接受不了了,失魂落魄地走在馬路上,嘴里還一邊念叨:「我真是太糟糕了,活在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意義」
情緒激動下甚至還動了輕生念頭,好在關鍵時刻,爺爺奶奶打來電話說孩子想媽媽了,才避免了一場自我悲觀的做傻事行為
說起麗麗的悲觀性格,那就不得不提及她童年經常被罵「沒出息」的痛苦記憶了
麗麗還說:「如果不是念及父母的養育之恩,我這輩子都不想再回到那個家,在他們眼里我從來都是最差勁的那個人」
原來,父母的瞧不起、與責罵對一個人的未來影響如此之深,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傷害
不想孩子未來生活得悲觀,遇到苦難就覺得人生沒意思,那家長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態度
包括尊重孩子的成長軌跡、學習差,把他們看成一個完整的獨立個體,多發現優點并給予贊美,你會發現自信的孩子才會發展得越來越優秀
03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哪怕被夸獎也總懷疑是假的
總覺得自己很差勁,這是一種病,是原生家庭傷害造成的心理疾病
有一位重度抑郁患者(艷艷)去看心理醫生時,講出了她的一段故事
兒時記憶中,艷艷父母經常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激烈吵架
很多次吵架吵的,都被鄰居警告「干擾別人生活了」
幼年時期的艷艷呢,每一次遇到父母吵架,都會一個人躲在桌子底下哭泣
10歲那年,父親和母親關系徹底破裂,離家出走后母親的脾氣越來越差
情緒不好的時候還經常對艷艷破口大罵:「就是你這個拖油瓶害了我,要不然我也不會活成現在的鬼樣子」
這番話,讓艷艷更加自卑敏感了
每次上學都是壓低腦袋出門,生怕慢幾秒鐘就被母親逮到機會大罵
每天放學后也會以最快速度回家,更怕母親責罵回家太晚了
在長期的被罵、和壓抑環境下,艷艷開始不斷懷疑自己:
父母經常吵架,父親還拋棄她們離家出走,是不是都因為討厭這樣的自己
大概是自責久了,艷艷慢慢就形成獨來獨往的孤僻性格,不愿意與人來往,更不想與人說話
大學畢業后剛進入公司實習,有一個方案被領導百般挑刺、怎麼都不讓過
艷艷沮喪地回到家后,開始不停地擦窗戶、拖地,她足足哭了一個禮拜
後來,雖然經過努力再此得到領導的認可,但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自卑心理,哪怕是被夸獎認可了也覺得一切都是假的
這就是自卑,也是來自原生家庭的缺愛
當孩子一直感受不到被愛時,他們的內心就會因此而恐懼擔心,直到徹底被自卑占滿
所以,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自信,當孩子覺得自己能行、他們才能在優秀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04
和親朋好友相處時
特別喜歡拿自己跟別人比較
從小到大,聽到父母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更優秀,這是一種期待,也是希望孩子未來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